文章与人

一个人的文章怎样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是怎样的。让我有这样的体会最早源自于一个我的好朋友,每次看到他写的文章我都觉得他是一个极度有才情、有见地、有胆识的年轻人,也会让我觉得他特别帅,想要用星星眼花痴状地看他。但是,由于我和他是相识并共事多年的好友,所以我深知他有多么的“欠揍”。他是在专业领域和自己的爱好上表现得相当优秀的人,但是具体到生活和为人处世上,就会觉得他有不少欠妥的地方,这也让他自己经历了很多戏剧性甚至狗血的事情,被伤害以及伤害别人。

之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觉得非常好看,作者讨论的是现实热点问题,有观点、有见地,有知识和背景资料支持自己的看法,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让我看得挺过瘾也很喜欢。但是当想到我实际生活中和这位作者的交往,就觉得我还是冷静点儿好——文章和人本身无关的。因为在现实与这个人的接触及交流中,真是看不出他的优点,倒是缺点让我觉得“罄竹难书”。

连着两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林青霞的《窗里窗外》。豆瓣评论里面有人说她在书中“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的,那些人们最想知道的八卦,特别是感情生活完全没有涉及”。虽然我看这本书也是抱着八卦心态,因为看之前我真没觉得林青霞会是能写作的人,但既然作者没有写那些感情事,我也是相当尊重的。毕竟一个人想要通过文章表达什么、表现什么都是作者的自由,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明星,她(或他)就有义务把自己的每件事讲给和自己无关的大众听。

正如前文讲到我生活中相识的两个人他们的文章和他们个人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也不会因为读了《窗里窗外》就“认定”林青霞是怎样的人,毕竟那都是作者有选择性地想要表现甚至有可能是美化了的东西。但就书中描述的那个人来看,我觉得书中的林青霞非常有趣!

她在书中写到她不喜欢用电脑打字,而是喜欢一笔一划写在稿纸上,写的不满意的时候就会把稿纸团成球扔到地上,地上满满的一球一球的稿纸让她觉得很像电影里的穷作家,“很有戏”。她因为第二天要早起拍戏而决定早点休息,但当朋友打电话来说三缺一并且有帅哥看的时候还是跑去打了通宵的麻将。因为终于学会了使用电脑和iPad、iPhone等高科技而“自我感觉良好”。她也很自恋地“逼着”女儿们看她主演的电影。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书中的林青霞是个很有趣很真诚的人。

还有啊,就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林青霞是个挺会写文章的作者,有些排比和环境描述都让我觉得很棒。另外她在文章表述形式上也会弄一些小花样。例如其中有一篇《蚌壳精和书生》,开篇讲她和小秘书一人穿白一人穿绿地去给一个在港大的朋友送饭,就联想到好像白青二蛇去看许仙。后来这位朋友又借蚌壳精每天给一个书生准备好酒好菜来比喻自己好像书生而林青霞是蚌壳精。之后文章中就以“书生”来指代这位朋友,介绍了这位朋友的一些趣事和他们之间的故事,直到文章的最后也没有写出朋友的名字,只是在结尾点出朋友的新书在秋天上市,书名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所以啊,我是很推荐各位看下《窗里窗外》这本书的, 作者认真地“写了”一本很有趣的小故事。

说回“文章与本人不同”,有时候也许是刻意的伪装,有的时候是不想表达某一部分的自己,有时候也许只是文章的内容和题材并不是用来展示自己的……等等各种原因,我还是认为不能单凭一个人的文章来判断一个人,只能说用来参考。以我来说,我在文章中很多时候都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我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自己的行为,一言概之——我是一个观念开放而行为保守的人。我肯定每个人寻求“自由”和争取公平的权利,但是我会走上街头加入他们吗?我不会,因为我胆小。我肯定人类的性自由也并不反对open relationship,但是我会这样做吗?我不会,因为我是保守又拘谨的人。然而在就事论事的文章里,读者们也许只能看到我对追求“自由”和open relationship的肯定,而无法看到我实际上是怎样做的,所以也是无法就此肯定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的。


© 2020 Made with 💖 by CY in Beijing.